文言文教案

时间:2025-02-15 14:36:41
【精品】文言文教案3篇

【精品】文言文教案3篇

在学习中,我们总免不了跟文言文打交道,文言文就是白话文的提炼跟升华。你知道的经典文言文都有哪些呢?下面是小编收集整理的文言文教案3篇,希望能够帮助到大家。

文言文教案 篇1

教学目标:

1、掌握文言文翻译的原则和基本方法。

2、了解翻译常见错误,强化翻译基本功,提升翻译能力。

教学重点:

学习和运用文言文翻译的基本方法,提升翻译文言的能力。

教学课时:一课时

教学过程:

一、文言文翻译的原则

字字落实,直译为主,意译为辅。

直译:指译文要与原文保持对应关系,重要的词语要相应的落实,要尽力保持原文遣词造句的特点和相近的表达方式,力求语言风格也和原文一致。

意译:指着眼于表达原句的意思,在忠于原意的前提下,灵活翻译原文的词语,灵活处理原文的句子结构。

二、文言文翻译方法总结

(一)、翻译下列句子,谈翻译心得:

1、旦日不可不蚤自来谢项王。 ——《鸿门宴》

译文:明天不可不一大早亲自来向大王道歉。

2、至和元年七月某日,临川王某记。——《游褒禅山记》

译文:至和元年七月某一日,临川王安石记(下此文)。

3、师道之不传也久矣。——《师说》

译文:从师的风尚不流传很久了。

4、然力足以至焉,于人为可讥,而在己为有悔。——《游褒禅山记》

译文:然而体力足够用来到达那里(却没有到达),在别人看来是可以讥笑的,但在自己看来也是有悔恨的。

5、蚓无爪牙之利,筋骨之强——《劝学》

译文:蚯蚓(虽然)没有锋利的爪牙,强健的筋骨,(但是能够)向上吃到黄土,向下喝到黄泉,(是由于)用心专一的缘故。

(二)、在学生发言基础上总结归纳:

1、替换法

有些词语意义已经发展,用法已经变化,语法已经不用,在译文中,应换这些古语为今语。注意词语的语法特点:包括古今意义、通假字、词类活用等情况。

2、保留法

保留古今意义完全相同的一些词,如国号、年号、帝号、官名、地名、人名、器物名、书名、度量衡单位等。

3、删削法

文言中有些虚词的用法,在现代汉语里没有相应的词替代,如果硬译反而别扭或累赘,译文时可删削。这些词包括:发语词、凑足音节的助词、结构倒装的标志、句中停顿的词、个别连词及偏义复词中虚设成分等。

4、增补法

原句中有省略或古今用词不同的地方,可根据现代汉语语法增加或补充一些成分,使译文显豁通顺。①单音实词对译成双音实词 ②数词后面增加量词 ③省略句中应补充的主语、谓语、宾语和介词等。 ④补充行文省略的内容,如关联词语等。 ⑤补出判断句中的判断词“是”。

5.调整法

由于古今语法的演变,有的句型表达方式有所不同,译文时,应按现代汉语的语法习惯及时调整。包括:主谓倒装、宾语前置、定语后置和介词结构后置等。

三、分析错例,加深认识。

看下面这一段译文,请大家指出其在翻译上的不足之处。

楚人有习操舟者,其始折旋疾徐,惟舟师之是听。于是小试洲渚之间,所向莫不如意,遂以为尽操舟之术。遽谢舟师,椎鼓速进,亟犯大险,乃四顾胆落,坠桨失柁。

翻译:楚地有个人学习驾船,他(在)开始(的时候)折返、旋转、快、慢,完全是听从船师傅(的话)。于是在江中岛屿之间小试,所做的没有不得心应手的,便以为学全了驾船的技术。马上感谢了船师,用锤敲着鼓快速前进,很快就遇上大的危险,于是四处张望吓破了胆,桨掉进江中舵失去控制。

楚地有个学习驾船的人,他(在)开始(的时候)折返、旋转、快、慢,完全听从船师傅的话。于是在江中岛屿之间小试(身手),所做的没有不得心应手的,便以为学全了驾船的技术。马上谢别了船师,用锤敲着鼓快速前进,很快就遇上大的危险,于是四处张望吓破了胆,桨掉进江中舵失去控制。

四、语段翻译训练

永公(智永)住吴兴永欣寺,积年学书,后有秃笔头十瓮,每瓮皆数石。人来觅书并请题额者如市。所居户限为之穿穴,乃用铁叶裹之。人谓为“铁门限”。后取笔头瘗(yì)之,号为“退笔冢(坟)”。

智永住在吴兴永欣寺,多年学习书法,以后有十瓮(缸)写坏的毛笔头,每瓮都有几担(那么重)。来求取墨迹并请写匾额的人多得像闹市,居住的`地方的门槛因此被踏出窟窿,于是就用铁皮包裹门槛,人们称之为“铁门槛”。后把笔头埋了,称之为“退笔冢”。

五、挑战高考真题

(欧阳)公讳颍,字孝叔……实治七州,州大者繁广,小者俗恶而奸,皆世指为难治者。其尤甚曰歙州,民习律令,性喜讼,家家自为簿书,凡闻人之阴私毫发,坐起语言,日时皆记之,有讼则取以证。其视入狴①牢就桎梏,犹冠带偃箦②,恬如也。盗有杀其民董氏于市,三年捕不获,府君至,则得之以抵法。又富家有盗夜入启其藏者,有司百计捕之甚急,且又大购之,皆不获,有司苦之。公曰勿捕与购,独召富家二子,械付狱,鞫③之。州之吏民皆曰“是素良子也”,大怪之,更疑互谏。公坚不回,鞫愈急,二子服。然吏民犹疑其不胜而自诬,及取其所盗某物于某所,皆是,然后欢曰:“公,神明也。”其治尤难者若是,其易可知也。

①狴(bì) :监狱.。②箦(zé):竹席:。③鞠(jū):审讯。

13把文言文阅读材料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。(9分,每小题3分)

(1)且又大购之.皆不获,有司苦之。

译文:并且又大力悬赏(缉捕)盗贼,都不能捕获,主管官吏对这件事情感苦恼。

(2)然吏民犹疑其不胜而自诬。

译文:然而官吏百姓还是怀疑他们(是因为)经受不住(审讯之苦)而自己承认强加给他们的罪名。

(3)其治尤难者若是,其易可知也

译文:他治理最难治理的地方(都像)这样,那些容易的(就)可以知道了。

六、作业

太史公曰:“《传》曰:‘其身正,不令而行;其身不正,虽令不从。’其李将军之谓也?余睹李将军悛悛如鄙人,口不能道辞。及死之日,天下知与不知,皆为尽哀。彼其忠实心诚信于士大夫也?谚曰:‘桃李不言,下自成蹊。’此言虽小,可以喻大也。”

⑴其李将军之谓也?

译文:大概说的是李将军吧?

⑵及死之日,天下知与不知,皆为尽哀。

译文:到李广死的时候,天下熟知和不熟知他的人,都为他竭尽哀悼。

文言文翻译参考:

(欧阳)公名颍,字孝叔。宋真宗咸平三年(1000),考上了进士,开始担任峡州军事判官,因为有治理的才能而名声远扬,就被州中任命为秘书省著 ……此处隐藏1558个字……其相似;我亦悲后人,后之观今,亦由今之视昔,后人读我的文章,犹如我读古人的文章一样,他询问古今,发出悲叹。这里的悲不同于上一段的痛,是对个体之痛的理性思考,是由己悲人,更加深刻感人。

人类社会从古至今迈进了多少年,人类文明的发展也是今非昔比,但无论世界怎么变化,人类对生命本质(生命、青春、痛苦等等)的体验却是一致的,王羲之也正是道出了这种千古同悲,才如此深深地打动了我们。

读最后一段。

九、朗读。

十、小结全文:

作者由兰亭盛会写起,极写盛会之乐。可大凡美景盛事,都极易引发人的愁思和感慨,面对兰亭美景,不由得兴尽悲来,感慨万千,进而展开议论,抒发了人生苦短,命运难测的痛惜之情,由己悲人,沟通古今。全文情景交融,文简而意深,不愧为千古名篇。

十一、尾声:

文章最后一句后之览者,亦将有感于斯文,我们今天读他的文章,是后之贤者,应该有许多新的感悟。结合历史人物,谈谈你是怎样认识王羲之对人生的感悟,你对人生有什么新的体验?

我认为王羲之的人生观不消极,悲叹并不等于悲观,历史上悲叹人生的往往是最富有创造价值的人士,比如曹操、李白,曹操在的诗中写道人生几何,对酒当歌,譬如朝霞,去日苦多,但这并不妨碍他成为乱世英雄,正是因为他们对人生充满了执着,对岁月的流逝才如此悲叹。王羲之的文章多在是消极其表,执着其里,王羲之在书法上的卓越成就正是他对抗人生虚无的最执着的努力。

文言文教案 篇3

一、 导入新课:

古往今来,人们对读书的看法各不相同。唐朝诗人杜甫认为“读书破万卷,下笔如有神”,强调了读书与写作的密切关系;英国作家培根认为:“读书足以怡情,足以傅彩,足以长才”,强调了读书的好处很多。那么,清朝文学家袁枚对读书的看法又是怎么的呢?今天,让我们继续走进他的文章《黄生借书说》,和他一起探讨有关读书的问题。

二、复习检查(投影)

温故而知新

1、解释句中划线的词:

(1)汗牛塞屋 (2)惴惴焉摩玩之不已。

(3)必高束焉,庋藏焉。 (4)家贫难致

(5)归而形诸梦。 (6)故有所览辄省记。

(7)而少时之岁月为可惜也。

(8)惟予之公书与张氏之吝书若不相类。

2、说出划线词的古今义:

(1)其他祖父积、子孙弃者无论焉。

(2)非夫人之物而强假焉。

3、多义词:

然:然天子读书者有几? 非独书为然,天下物皆然。

然则予固不幸而遇张乎? 有地洼然而方以长。

4、指出文言句式并翻译:

(1)书非借不能读也。

(2)若业为吾所有,必高束焉,庋藏焉。

(3)为一说,使与书俱。

5、翻译句子,并体会语句表达的语气:

(1)子不闻藏书者乎?

(2)然富贵人读书者有几?

(3)非独书为然,天下物皆然。

(4)然后叹借者之用心专,而少时之岁月为可惜也。

三、研读课文:

上节课,我们对课文进行了朗读、翻译,下面请同学进一步朗读课文,思考下列问题:(投影)

1、 本文的观点是什么?

2、 结合课文内容具体说说作者采用了哪些论证方法来论证观点的?

3、 这些论证方法的作用是什么?

探讨1、(板书)论点:书非借不能读也

探讨2、举例论证:天子之书——七略四库

(投影) 富贵家之书——汗牛塞屋 有书而不读

其他——祖父积、子孙弃

(作者提出观点后,接着以“子不闻……”一句设问,引出例证,这些例证有何作用?生回答)(从反面论证了观点)

(有书而不读,依次类推,世上其他事物又如何呢?“非独书……”一句由书过度到“天下物”,写“天下物”时运用了什么论证方法?生回答)

(投影)书→天下物:物非己有:虑人逼取、摩玩不已 不同心态

物为己有:心安理得、束之高搁

(以上由书及物都是从别人说起,接着由人及己,由一般到具体,以现身说法论证自己的观点,那么他通籍前后对书的态度有什么不同呢?运用什么论证方法?生答)

(投影)自己 通籍 前:家贫难致 有所览辄省记——勤奋

后:俸去书来 素蟫灰丝时蒙卷轴——懒惰

(第四段通过哪些对比,劝勉黄生认真读书?生答)

(投影) 借书:“予之公书”与“张氏吝书” 提出希望

“予不幸”与“生幸” 读书必速、归书必速

(这些对比论证有什么作用?)

小结:根据板书进行总结,作者由书及物、由人及己,运用了举例论证、对比论证的方法有力地证明了“书非借不能读也”这一观点,劝勉黄生珍惜拥有的学习条件,勤奋读书。

四、拓展:

1、本文的观点是“书非借不能读也”,这是不是说作者反对买书、藏书,必须借书才能认真阅读呢?

小结:藏书而能读书的不乏其人,作者的本意是劝勉人们不要因为条件不利而却步不前,只要有志气,有决心,不利条件反而可以催人奋进,取得成绩;另一方面也提醒人们不要因为条件优越而贪图享乐,不思进取,而要珍惜时间,珍惜拥有的学习条件。

(投影)2、积累读书名言

(1)书山有路勤为径,学海无涯苦作舟。

(2)黑发不知勤学早,白首方悔读书迟。

(3)读书要三到:心到、眼到、口到

(4)一日无书,百事荒废。 ——陈寿

(5)我扑在书上,就像饥饿的人扑在面包上。 ——高尔基

(6)书到用时方恨少,事非经过不知难。 ——陆游

(7)读一切好书,就是和许多高尚的人谈话。 ——笛卡儿

(8)理想的书籍是智慧的铜匙。 ——列夫托尔斯泰

(9)书籍是造就灵魂的工具。 ——雨果

(10)书籍是全世界的营养品,生活里没有书籍就好像没有阳光;智慧里没有书籍就好像鸟儿没有翅膀。 ——莎士比亚

(11)问渠哪得清如许,为有源头活水来。 ——朱熹

(12)人的影响短暂而微弱,书的影响则广泛而深远。——普希金

(13)贪者因书而富,富者因书而贵。 ——王安石

(14)好书不厌读百回,熟读课思子自知。 ——苏轼

五、小结:

同学们,现在和过去不同。过去许多人想读书而得不到,现在我们的物质条件都很优越,大小书店里各种各样的图书真是琳琅满目,咱们可以利用星期天、节假日到书店逛一逛,相信这里的书籍一定会填补你精神世界的空虚。在此,我衷心地希望同学们趁着青春年华,珍惜拥有的读书条件,多读书,读好书!

六、作业设置:(任选一题)

1、积累有关读书的名言和事例,制成读书卡片。

2、以“谈读书”为话题,结合自己的读书经历,运用举例论证、对比论证等方法写一个议论片断。

《【精品】文言文教案3篇.doc》
将本文的Word文档下载到电脑,方便收藏和打印
推荐度:
点击下载文档

文档为doc格式